• 人员查询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hkmswnet@163.com
  •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交流合作始终是两岸主流民意

    时间:2023-04-12 23:59:28 来源: 编辑:

    △4月6日,台湾青年学生与复旦大学学生交流座谈后合影留念。

    2019年春节期间,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怀抱吉他现身成都的宽窄巷子,与路过的行人们一起高声歌唱《我和我的祖国》。他就是台湾流行音乐人陈彼得。漂泊的游子落叶归根,时年75岁的陈彼得开启了他人生旅程的“归来与新生”,陈彼得对《中国报道》记者说,能在故乡歌唱最亲爱的祖国,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耀。

    1987年底,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交流合作的闸门一经打开,势不可挡。从台湾老兵开启大陆寻亲之旅,到台商创造“登陆传奇”;从“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相继成立,到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从实现“汪辜会谈”,到两岸全面实现直接、双向、空中通航……35年来寒来暑往,两岸携手,面对风雨,更迎向彩虹。

    骨肉亲情推动两岸交流融入人心

    1979年,大陆方面首先倡导开启两岸交流。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尽快实施通邮通航,同胞直接接触,探亲访友,参观交流。大陆方面的呼吁在岛内产生巨大反响,“我要回家!”无数在台大陆籍老兵喊出心声。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民意压力,终于宣布开放探亲。

    陈彼得5岁那年随父母去了台湾,当时3岁的弟弟被外婆留在了成都。两岸隔绝的几十年里,大陆成了他们一家回不去的乡愁。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就为山东青岛出生的台湾歌手凌峰创作了《吾爱吾国》,以抒发他们对大陆故乡的共同憧憬。陈彼得此前在位于北京的家中对《中国报道》记者回忆说,当时听到开放探亲的消息,他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很快创作出了个人专辑《归雁》。1988年5月,陈彼得终于又踏上了祖国大陆的土地,在上海见到了失散近40年的弟弟,并返回成都老家探亲。上世纪90年代初,陈彼得就将事业从台湾移至大陆创办音乐工作室,1993年旅居广州,2001年后又定居北京,其间还经常回到故乡成都常住。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副主席江利平生长在湖北,祖辈扎根在台湾。他在今年全国两会“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中深情地讲道,十几年前,他第一次回台南祭祖,“那里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让我倍感亲切。”在湖北武汉工作生活的江利平每次步行至台北路,打卡宝岛公园、高雄社区,都让他坚信血浓于水的亲情定能跨越浅浅的海峡,在双向奔赴中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多年来,两岸同胞来往频繁,通过“两岸基层交流活动”“两岸两地同名乡镇交流”“海峡两岸姊妹湖产业协作年会”等交流活动,两岸基层组织频繁结对,实现交流互访。两岸婚姻家庭被誉为“两岸三通”之外的“第四通”。30多年来,两岸联姻家庭以行动践行着两岸一家亲。

    小小的一张“台胞证”的变迁见证了两岸关系的日益密切。30多年来,台胞证从一般的旅游证件,延伸到可以工商登记、银行开户、参加各项专业证照考试、网购火车票等,还能在淘宝网开网店、坐飞机、搭高铁。

    进入新时代以来,大陆积极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不断深化细化同等待遇政策,助力台湾同胞来大陆发展创业。中央台办会同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台政策措施,为来大陆就业、学习、创业、生活的台湾同胞提供发展机遇、落实同等待遇,扩大台胞在事业单位就业试点、扩大对台招生、保障台胞在大陆参与职业资格考试和社会保险等。如今,数以百万计的台胞在大陆领取台湾居民居住证,在大陆逐梦、圆梦。

    1991年,台湾学生林士超赴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进修,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绘就了两岸交流的亮丽图景。如今,每年有近3000名台湾大学生在大陆高等院校获得奖学金,有近1000名台胞考取了大陆各类热门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有2000余名台湾青年学者在大陆高等院校任教。2022年,来大陆求学就业的台湾青年同比2021年增加22%,这说明祖国大陆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台湾青年实现人生梦想的首选地。

    这些都是两岸一家亲的具体体现,也是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写照。

    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撰文表示,如今两岸融合发展日渐成为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民心统一”的切实举措,成为落实“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和“共圆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也是增进台湾同胞的一个中国认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的一项“民心工程”。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主任谢郁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在建构两岸同胞同等待遇、完善和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方面,大陆将继续推进,“大陆对台湾同胞福祉的关注和照顾,给予两岸同胞在交流中的和平红利,绝不会被政治上的紧张局势所干扰”。

    血脉相通让两岸经贸交流走向深入

    今年是台商李文勋和百吉集团在大陆投资的第34个年头了,从1989年成为第一个来到祖国西部内陆城市投资的台商到如今推动台资企业迅速聚集,他将深沉的感情倾注在“第二故乡”,也见证了大陆产业链的高速成长和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李文勋获得过“五一劳动奖章”。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商投资大陆,搭乘大陆经济发展快车,逐步从福建、珠三角、长三角扩展到环渤海、东北和中西部。福建抓住两岸交流往来的先机,成为祖国大陆最早对台开放和两岸交流的省份之一,实现了从“对台前线”到“对台交流合作前沿”的转身。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率先批准在福建设立厦门杏林、海沧及福州马尾3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许多台湾优势产业在福建“落地生根”,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超过一万个。2001年1月2日,福建开辟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直接往来,闽台两地率先开通“两门对开、两马先行”……

    在重庆,35年来,宏碁、华硕、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纬创、仁宝、和硕等品牌商和代工企业以及860多家零部件厂,在渝建成以台资企业为主的全球重要笔电生产基地。2008年12月19日,重庆—台湾空中客运直航正式开通。两年后,重庆—台湾货运航线开启。此后,这条空中交通线开通直达高雄、台中航班,两岸货运直航航班2436架(次),运送货物199380吨。中欧班列(渝新欧)的运营,成为重庆以台资企业为主的笔电产品对外贸易重要运输载体。

    2010年6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此后两岸经贸合作迈上了新台阶,为两岸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近年来,虽然遭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但两岸交流却始终稳中有进。2022年,两岸进出口贸易额为3196.8亿美元。其中,大陆从台湾进口2380.9亿美元;大陆向台湾出口815.9亿美元,同比增长4.2%。

    两岸贸易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为大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以福建省为例,福建充分发挥对台的独特优势,持续深化闽台经贸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2022年,福建新设台资企业1448户,合同台资44.32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占全省合同外资的33.5%;实际利用台资2.06亿美元,同比增长3%。同时,两岸经贸合作也为台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大陆还专门为台湾同胞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创业平台。截至2022年9月,大陆累计设立了78家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服务和入驻台湾青年创业项目企业多达220余个,众多台胞获得大陆城市“荣誉市民”称号,一大批台胞台企荣获国家级、省市级“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工人先锋号”等称号,台胞台企的获得感持续增强。

    台湾问题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于强对《中国报道》记者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个小故事。“我们曾经办过一个两岸青年创业大赛,题目是‘如何开好一家火锅店’,大陆青年的创业方案重点在战略和布局,台湾青年创业方案重点在文化创意与运营细节,两个方案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于强说,“小到开好一家火锅店,大到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论是大陆青年还是台湾青年,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两岸青年合作有着无限可能与发展空间。”

    近年来,大陆持续位居台湾地区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顺差来源地。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钟厚涛向《中国报道》记者分析指出,台湾2022年从大陆获得贸易顺差1565亿美元;而台湾2022年全年整体对外贸易顺差只有519.22亿美元。“诸多数据与事例都证明,台湾经济增长有赖于两岸经贸合作,加强两岸经贸合作,台湾经济才能发展,台湾同胞才能从中更多获利受惠。”

    钟厚涛表示,随着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各项战略规划和重大举措的全面实施,祖国大陆更高质量的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更深层次的内需、更高效能的治理,将对两岸经济合作产生强大赋能,为广大台胞台企分享机遇和实现更好发展提供重大利基,带来了新的希望,开启了新的契机。

    中华文化之光照亮了两岸同胞契合前路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永不泯灭的中华文化之光深深根植于两岸中国人的内心,照亮着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实现心灵契合的道路。

    在漫长的“戒严”年代,台湾当局全面阻绝大陆讯息入岛,却挡不住台湾民众希望了解大陆的迫切心情。人们开始悄悄阅读大陆书籍,慰藉“文化乡愁”。“解严”后,台湾出版商更争相出版大陆名家作品,一时成为台湾出版界的“百花齐放”。余光中、郑愁予、席慕蓉的诗歌,三毛的散文,琼瑶的小说……两岸打破隔绝后,岛内书籍也跨过了海峡与大陆读者“相见恨晚”。

    1987年,数十幅大陆当代水墨作品“登台”,震动岛内画坛。翌年,江明贤带着53件画作走进中国美术馆,成为首位在大陆举办个展的台湾画家,此后他往返两岸200多趟,足迹遍及大陆各地,留下大量作品。

    台湾著名演员凌峰当初不顾台湾当局禁令,偷跑到大陆拍纪录片。1989年6月,《八千里路云和月》开播,让台湾观众看到阔别数十载的大陆壮美河山,轰动一时。台湾中视连续多年制作播出《大陆寻奇》,让台湾民众认识改革开放后的大陆社会,其主题歌老少皆知:“风雨千年路,江山万里心;秦关月、楚天云,无处不是故园情……”

    上世纪90年代,大陆电影开始登上台湾金马奖舞台,之后两岸电影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近年来,越来越多大陆影片走进台湾观众视野,优秀台湾电影也在大陆创造了票房佳绩,还有联合影展经常举办,合拍片也蔚为风潮。

    多年来,岛内“文化寻根热”持续繁荣,文物保护合作是两岸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1992年,秦始皇陵兵马俑、满城汉墓金缕玉衣等110件传世文物赴台展出,成就两岸文物界隔绝40余年后的“破冰之旅”。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合作备受关注。2009年10月,“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惊艳亮相,两岸故宫藏品相隔六十载再相聚,引起轰动,此后两岸文物各种“合璧”“重聚”不断被促成,为两岸同胞奉上难得一见的文化飨宴。

    30多年来,大陆文艺团体入岛演出几乎场场爆满。台湾艺人和文艺团体在大陆的演出也非常“吃香”。陈彼得回忆说,他在回乡探亲当年的11月,就率团队重返大陆在成都、重庆、武汉等地举办了20场“探亲演唱会”,场场热烈。从《一剪梅》《迟到》,唱到《一条路》《阿里巴巴》。2018年,陈彼得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重新演绎了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名作《青玉案·元夕》,赢得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鸣,“在我们广大台湾同胞心中,歌中唱到的那‘灯火阑珊处’就是祖国大陆”。

    “30多年的两岸文化交流历程犹如一部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中最华美的篇章,一直沁润着两岸中国人的心灵。”谢郁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在两岸政治关系紧张的时候,文化交流的润滑作用和人文力量就更凸显出来了,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中国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基本特质,是民族身份的象征,也是构筑两岸家人思维和家人情谊的重要依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提升两岸同胞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两岸统一的重要前提。

    “增进心灵契合,通过文化交流,化解敌意,消除隔阂,增进共识,不断增进广大台湾同胞作为堂堂正正中国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当下尤为重要。”谢郁说。(《中国报道》供稿)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商务合作 招聘英才 法律声明 投稿须知 联系我们

    香港新闻工作者联合会许可证 港媒备2019【5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投诉邮箱:hkmswnet@163.com

    版权所有 民生网 Copyright © imsw.net. All Rights Reserved